【第二回】

夏朝的革新

编者按

在人类文明史上,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凡是历史悠久的古代文明,都是处于大型河流的周边,也都不约而同的遭遇过洪水的危害。有河流就会有洪水,这是不可避免的问题,甚至古埃及文明几乎直接就建立在尼罗河一年一度的洪水泛滥基础上,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也都一直在于泛滥的洪水作战。在中国上古有大禹治水的记录,大禹在治理完滔滔洪水之后,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为什么河流的洪水反而能促进人类的文明进程呢?

其实从经济学角度就能理解这个问题。在古代,人类的水利一直是很重要的事业,因为首先,水资源的良好利用直接关系到农业食物的生产,其次河流受到四季的变化气候的影响,经常会发生水灾,对人类的休养生息是巨大的问题,大型河流可谓双刃剑,既能带来大量的粮食收益,也随时能带来危险。需要治水,就必须大量的挖掘运河与沟渠,也需要大量的建造堤坝、闸门等水利设施,这需要庞大的劳动力与严密的组织与指挥。中国大禹治水以及之后的夏朝的建立可能是最鲜明的案例了,在大禹治水之前,华夏大地上的居民大多分为一个一个独立的部落,虽然有些部落与氏族在军事上或者经济上有较大的优势,会被推举为众多部落氏族的盟主,但是权力毕竟是有限的。然而当大洪水开始出现,想要妥善的治理,就需要众多的相对独立的部落与氏族联合起来,共同出力才能开展工作。因此大禹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因为拥有较高的土建技术与智力,因此权力相对的就集中起来,利于治水的领导层调度民众的人力与物力。当洪水终于治理完毕之后,大禹部族拥有的权力与威望很大部分保留了下来。但是此时还不一定能导致大禹部族的王朝建立,因为当时社会还处于氏族公社的经济状态,氏族的财富都是共享的,还没有私产,这是关键的一点。

而大洪水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首先如同埃及的尼罗河泛滥给两岸带来大面积的肥沃黑土一样,上古的洪水也给中国的各处带来很多肥沃的冲击土层,农民们在这些肥沃土层的帮助下,获得了农业产量的增长。其次,在洪水泛滥与缓慢的消退期,中华大地很多地方的地貌,分布着很多沼泽与泥泞的地区,这些地区的交通运输,只能想陆路运输以外的办法,最终间接推动了中华先民水上交通的发展。说句题外话,中华先民起源于传说中的昆仑山,早期应该与藏族、羌族一样是生活在高原地带的半游牧民族,因此交通更多的依赖牛马与车轮,但是洪水逼迫中华先民提升舟船的技术,最终水上交通也发达了起来。再加上大洪水后,河流体系的稳定,中国境内的水运商贸商路一定要比大洪水之前更加发达。天下的经济关系也更加紧密了。

大禹的部族在这样的情况下,定都于冀州的安邑,今天的山西夏县,可以说是农业最发达的地区,可以掌握更加巨大的农业财富累积。随着剩余财富的累积,随着商业交换空间的拓展,大禹部族的实力获得了巨大的提升,过去只有部落间贸易的情况发生改变,部族政权内部的贸易也滋生起来,最终导致了更加专业的分工,最终直接导致阶级的出现,私有制也出现了。经济层面财富总量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私有制的产生,原始氏族公社的权力也发生变化,酋长与部族领袖的财富增长了之后,他可以进一步用多余的粮食供养更多私人的卫队与劳动力人口,最终依靠马太效应,拉开与普通部族成员的距离,最终王朝就诞生了。大禹传位给儿子启就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事件。

很难说社会的转变能在大禹与儿子启的一代人的时间内就发生,但是不妨把大禹抛弃禅让制的行为看成一种浓缩事件,代表了较长一段时间内社会经济的变革。中华文明有一个独特的现象,那就是重文化而不重种族,重智慧而轻武力。大禹如果把他理解成一位具体的人物的话,那么他治水的巨大功劳与威望,折射出一种文明层面的智力与技术方面的优势,夏部族的称雄可以说技术与经济层面的因素更大一些,所以夏朝之后发生过后羿颠覆其统治的事件,体现了一种东方部落使用武力打败中原先进文明的现象。当未来商朝民族代替夏民族的时候,东方部落也学会了商业的奥秘,中国商业与经济自然迎来了一个上古的高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