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性的一组哲学漫画作品「人性漫画」
关于人性的一组哲学漫画
历史上关于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争议绵延几千年,那么多的先哲们也没有搞清楚,但从世界几大宗教及中国儒家来看,人性是本善的:基督教认为,亚当和夏娃当初本善,在伊甸园里很单纯,过着纯纯的精神世界的生活。佛教则认为人虽然作恶但一直有善根,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儒家则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作为本性善恶的问题,经常成为著名辩赛的赛题,93年狮城国际大专辩论赛的辩题就是: 人性本善,中国队的一辩辩手姜丰和四辩蒋昌建一战成名,后来二人转战电视台,至今蒋仍活跃在《最强大脑》,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岁月烙在了他的头上和那依然不准的普通话。
至于那个姜丰,一度传出与某要人有私情,也算是过早地谢幕了。
也有人认为:
“与生俱来的习性,为人之本性如何观察人的本性?看婴儿和动物世界为什么人性本恶?所谓人的本性是没有经过后教育和环境影响的前提下,所产生的习性。
所以婴儿是人的本性最佳体现,当你拿着一个苹果的时候,婴儿会直接去抢,你不给他,他就哭或是打你。
人最喜欢的是赤裸裸的索取。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类渐渐明白赤裸裸的索取,并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那一刻学会了分享。
付出是为了进一步的索取,当付出没有回到的时候,就会终止付出。
所以不计回报的付出是最可贵的,我想那应该叫做感情。
所谓的真情就是不计回报的付出人生而贪婪,自私,懒惰,傲慢,所以要有法律,要有教育,要有信仰,用来约束人不去作恶。
法律不健全,或是执行不到位,教育落后,信仰缺失,直接结果就是把人性恶的一面张扬的淋漓尽致。
作恶没有良心的谴责,因为没有信仰不能受到法律的的惩罚,必然会持续作恶
行善不能得到应有。的回到,却反受其害,必然终止行善,所以恶人越来越多,善良的人越来越少。
这个世界最可悲的不是人们没有信仰,而是不允许你有信仰”
(作者:王简)
哲学是统领一切的科学,那么哲学是怎么认为的呢?
《人生的智慧》于1851年发表。叔本华在书中阐释了自己的人生哲学,逐一探讨关于人性、人格、地位、荣耀、名声等长久困惑人类心灵的问题,认为有智慧的人应该以超然而明智的态度对待世务。十九世纪末的很多大思想者,大都从中汲取了营养,尤其是尼采,对叔本华的理论一直情有独钟。更有好事者认为,尼采某种程度上是继承了叔本华的衣钵。
只是叔本华认为人是恶的:这个世界沉浸在罪恶之中:野蛮人互相吞食对方,文明人互相欺骗对方。这就是所谓的世道方式。 明智的人在取暖的时候懂得与火保持一段距离,而不会像傻瓜那样太过靠近火堆;后者在灼伤自己以后,就一头扎进寒冷的孤独之中,大声地抱怨那灼人的火苗。
但他认为,解决恶的烦恼就是进行自我的内心修炼,而不是以恶制恶。
到于哲学和数学的关系,哲学的确立于一切科学之上,比如中国,古代数学算是发达,只所以进入不了现代数学之门,原因是中国的古代哲学只注重实用性,所以引导了数学的实用主义(深入算法而不注重算理),反观欧洲,虽然中世纪以前数学是落后的,但文艺复兴之后,由于哲学的进步,造就了一批顶尖的哲学家兼数学家,使数学、特别是变量数学得到的突飞猛进的发展(欧洲以前数学是并入哲学的,大学里没有单独的数学系),后来的著名哲学家基本是也是著名的数学家,如哈代、怀特海,他们合著了影响几代人的著作,哈代在《一个数学家的辩白》中,用最优雅的语言对数学的真谛进行了最完美。他的合作者怀特海在《科学的起源》中阐述了现代科学的发展以及它对当代文明和生活的巨大影响。哈代对拉马努金及华罗庚的提携更是令人乐道至今!
网上撷取几幅哲学漫画,林根老师重新配文,作一引伸吧。